面试技巧:选项分类是不是套路化?
面对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多项选择式题时,不少考生喜欢用分类的方式来高效地推进讨论,但也有部分考生对于分类的方法心存疑惑,认为提出分类会显得套路化和模板化,为此不敢采用此方法。今天中公教育来解答大家的疑惑。
分类,即对现有选项按照某种共性特征进行合并同类项,通常用于题干选项过多且通过确定标准仍然无法高效选出答案时,则可以先对选项进行分类,再由分类情况进一步选出最终选项。可以说,分类分析法是一种简化比较过程的方法,且往往选项数量越多时,分类分析越适用。那为什么有的同学会担心分类分析法陷入套路化,主要在于部分同学在使用分类分析法的时候陷入了一些常见误区。
误区一:强制分类。主要体现在为了分类而分类,找不到选项的共性特征,致使部分选项归类不合理引发争议;
误区二:硬性求全。主要体现在分类后默认从每类中各选一个,致使后续的讨论逻辑不严密,显得技巧性过强;
因此,分类分析法本身是我们高效推进讨论的重要方法,但在使用中也要关注使用方法,避免陷入套路化的怪圈。那么如何才能正确使用该方法,避开上述的使用误区呢?首先就要学会如何对选项进行正确分类。
严格来讲,无领导面试的多项选择及排序题的分类没有固定的分类标准,一方面可以凭借考生对题干选项的不同理解而进行分类。如常见的分类方法有按照时间顺序分类(前中后),有按照主体分类(个人、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等),有按照层面分类(思想、制度、监管、技术),也有按照内外因分类等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背景材料的提示,每一类选项之间构建一个逻辑或者层级关系。这样在考场中你的选项分类会得到更多人认可,可以更好推进整个讨论的进程。以一道例题进行说明:
【例题】随着经济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区域竞争政策的调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使得各大城市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此大背景下,我市准备实施“万千人才引进项目”,吸引高素质人才进驻本市。在吸引人才的谈论会上,各方人士给出了以下八个选项:
(1)以高薪水来吸引人才;
(2)以零门槛落户吸引人才;
(3)给人才更多创业优惠政策;
(4)以住房吸引人才;
(5)给配偶安排工作;
(6)解决子女就学问题;
(7)给人才安家费;
(8)给予项目扶持;
问题:从以上8项中选择你认为最有效的3项,进行排序并说明理由。
对比题干8个选项不难发现,8项措施都是吸引人才在本地扎根发展的鼓励措施,只是侧重的角度不同,有在资金方面给予人才支持,也有解决人才及其家属在本地生活的后顾之忧,也有在创业就业上给予人才良好的发展机会和平台,故可合并同类项,将其分为三类,分别为,提供资金支持:(1)、(7);完善生活:(2)、(4)、(5)、(6);助力就业创业(3)、(8)。
当然,本题也可按时间逻辑,从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三个方面进行分类,则这8项措施的最终分类为:引得来:(1)(2)(4)(7);留得住:(5)(6);用得好:(3)(8)。因此,要让分类显得不套路,得有一套言之成理,逻辑严密的分类方法,杜绝为了分类而分类。
在分类后也要避开“误区二”,切忌默认从每类中各选一个。因为分类的目的并不是一定要在每一类中各选一个选项,也可以全部选择同一类的选项,具体如何选择要阐述清楚选择理由。
如例题中按方法一分类后,要进行适当论述,我们可以说:要吸引人才在本地长远发展,资金鼓励、生活、就业创业三者的帮扶缺一不可,只有多方面共同发力,才能程度吸引人才,故而在三类当中各选一项。如按方法二进行分类,则可以对三类构建层级关系,即引得来是前提,用得好是发挥价值,留得住是最终目的,故从三类当中各选一项作为最终选项。总而言之,分类后如何进行选项选择,考生需有严密的论述逻辑,唯此才能避开常见的使用误区,让分类分析法的使用更加严谨。
(责任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