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400-900-8885

2024年河南教师招聘考试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李老师讲授“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小兴安岭四季变幻的景色,他在教学中贯彻的教学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直观性教学原则。

选项A,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直观教学可以分为三大种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大类。

选项B,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选项C,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是指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发展。

选项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题干中,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小兴安岭四季变幻的景色,丰富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运用的是模象直观,体现了直观性原则。故本题选A。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这体现了我国教育法的哪一原则?( )

A.公共性原则 B.方向性原则 C.平等性原则 D.终身性原则

2.【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选项A,《教育法》第8条第1款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这一规定确立了我国教育的公共性原则。教育法之所以要确立教育的公共性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教育事业是国家、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共同事业;第二,个体发展的活动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第三,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选项B,《教育法》第3条规定:“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这一规定既指明了我国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性质,又指明了我国教育应当坚持的社会主义方向。

选项C,教育的平等性原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1)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教育法》第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一规定确定了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基本原则。(2)扶持特殊地区和人群教育原则,受教育机会平等在实践中的体现并不是的,而是相对的。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区域之间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这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针对我国目前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不高,各地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状况,教育法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以尽快实现教育的平等性原则。

选项D,教育的终身性原则: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的迅速发展,以及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对终身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谁都不可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就获得终身享用的知识,因此,必须学习以补充能量。

综上所述,题干表述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公共性原则,故本题选A。

3.早晨记忆效果好是因为没有前摄抑制,晚上记忆效果好是因为没有倒摄抑制,一天当中记忆效果最为不好的是中午,因为会受到前摄抑制的影响还有倒摄抑制的影响,能够解释这一现象的遗忘理论是( )。

A.痕迹衰退说 B.干扰抑制说 C.压抑说 D.提取失败说

3.【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遗忘的原因。

选项A,记忆痕迹衰退说,代表人物:巴甫洛夫。主张: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选项B,干扰抑制说,代表人物:詹金斯和达伦巴希。主张: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这种学说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

选项C,动机说(压抑说),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主张:认为遗忘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

选项D,提取失败说,代表人物:图尔文。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而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索所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

题干中,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体现了干扰抑制说的观点,故本题选B。

4.在学生对教师的了解认识过程中,“第一印象”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第一次上课时教师的衣着打扮,表情神态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因此教师应做到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这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哪方面的要求?( )

A.教书育人 B.关爱学生 C.爱岗敬业 D.为人师表

4.【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选项A,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

选项B,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选项C,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选项D,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题干中,要求教师做到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符合为人师表的要求。故本题选D。

5.我国中小学普遍采取的秧田型的座位排列方式中,教师给予较多关注和学生相应做出较多反映的“活跃区”是指教室的( )。

A.前排 B.前排和中间 C.前排和后排 D.两侧

5.【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课堂教学环境。

我国普遍使用的是“横成行、竖成列”(秧田式)的桌椅排列传统模式。此时,相对于后排和四角,教室的前面和中间是教师给予较多关注和学生相应做出较多反应的“活跃区”。活跃区的学生易被教师关注而会表现出较多的积极的课堂行为;非活跃区的学生常常会觉得被教师忽视,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和约束,表现出某些消极行为,有时为了引起教师注意还会故意出现过分的不当行为。

综上所述,本题选B。

6.对认知结构的已有知识重新加以组合,经过类推、分析、比较,综合,明确新旧知识点之间建立精细的联系,使所学知识能综合贯通,构成清晰、稳定、整合的知识体系,属于奥苏贝尔提出的( )。

A.逐渐分化原则 B.整合协作原则 C.先行组织者策略 D.同化原则

6.【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

选项A,逐渐分化原则:即首先应该传授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这样可以为每个知识单元的教学都提供理想的固定点,即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先前知识。

选项B,整合协作原则:是指如何对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要素重新加以组合。奥苏贝尔认为所有导致整合协调的学习,同样也会导致学生现有知识的进一步分化。因此,整合协调是意义学习中发生的认知结构逐渐分化的一种形式。

选项C,先行组织者策略: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具体应用的技术——先行组织者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

选项D,奥苏贝尔认为,学生能否习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题干中,将已有知识重新加以组合,使所学知识能综合贯通,构成清晰、稳定、整合的知识体系,体现了奥苏贝尔的整合协作原则。故本题选B。

7.“启而能发,发而能导,导而能活,活而不乱”是哪个教学原则的要求?( )

A.循序渐进原则 B.教学相长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7.【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学原则。

选项A,循序渐进原则常称为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循序渐进的“序”,包括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之顺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和认识活动本身的顺序,是这四种顺序的有机结合。

选项B,“教学相长”的本意并非指教与学双方的相互促进,而是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后人在注释“教学相长”时,有人望文生义,作了引申,将其视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双方的互相促进、共同的过程。因此,就将其也作为《学记》所提出的一条重要教学原则。

选项C,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选项D,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发展。

题干中,启发式教学原则要求,“启而能发,发而能导,导而能活,活而不乱”,而启发的标志在于,教师能够围绕教学目标激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故本题选C。

8.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是( )。

A.教学计划 B.教学设计 C.教学评价 D.教学过程

8.【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学评价。

选项A,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选项B,教学设计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运用系统方法,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机组合,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规划、选择、安排、确定的构想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媒体以及教学评价等活动过程的策划。

选项C,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选项D,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即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

题干中,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是教学评价。故本题选C。

9.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这说明了教师职业扮演的哪个角色?( )

A.传道者角色 B.示范者角色 C.管理者角色 D.引导者角色

9.【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师的职业角色。

选项A,传道者的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选项B,示范者的角色(榜样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选项C,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选项D,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从“教会学生知识”的传统思想转变到“教会学生学习”的现代理念,从“教书匠”的定位变为“引导者”的角色。

题干中,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体现了教师作为示范者的角色。故本题选B。

10.强调“废除教师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是哪个学习理论的主张?( )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B.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0.【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选项A,行为主义理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和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选项B,认知派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建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根据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心理变化。

选项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而是许多理论观点的统称。它是对学习的认知理论的一大发展。它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涵两方面基本内容,即“学习的含义”与“学习的方法”,以及四大基本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

选项D,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与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题干中,废除教师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是罗杰斯的观点,属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故本题选D。

11.我国于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实行( )。

A.教师聘用制 B.教师公开招聘制度

C.教师资格制度 D.教师培训制度

11.【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选项AB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选项C,我国于1993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1995年国家颁布《教师资格条例》。

综上所述,本题选C。

12.新课程改革强调突出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加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下列表述与上述课程理念相符的是(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12.【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课程理念。

选项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反映的是学思结合的教学原则。

选项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强调做人要谦虚好学。

选项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体现巩固性原则。

选项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强调了学习兴趣、乐趣的的重要性,关注到了学生学习的情感需要。

题干中,突出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与之相符的只有选项D。故本题选D。

13.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每个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集体讨论,可以拓宽思路,激发灵感,进而创造性的训练方法是( )。

A.头脑风暴训练 B.自我设计训练 C.推测与假设训练 D.发散思维训练

13.【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

选项A,集体讨论又称头脑风暴法或脑激励法。是由奥斯本于1939年提出来的一种培养创造力的方法。其目的是以集思广益的形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方法,大量产生各种主意。具体应用此方法时,应遵循四条基本原则:一是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所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二是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三是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四是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

选项B,自我设计训练: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及其知识经验,给他们提供某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实际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

选项C,推测与假设训练:这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

选项D,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训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有效地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用途扩散,即让学生以某件物品的用途为扩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它的用途;结构扩散,即以某种事物的结构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方法扩散,即以解决某一问题或制造某种物品的方法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种方法的各种可能性;形态扩散,即以事物的形态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除此之外,还有功能扩散、因果扩散、词语扩散等。

题干中,每个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体讨论体现了头脑风暴法的观点。故本题选A。

14.新课程回归生活最明显的体现在( )。

A.必修课程 B.选修课程 C.活动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

14.【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选项A,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所有学生的基础学力而开发的课程。

选项B,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选项C,经验课程(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选项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

题干中,新课程回归生活最明显地体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故本题选D。

15.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

A.讲授法 B.问答法 C.发现法 D.雄辩术

15.【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选项A,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选项B,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被称为“产婆术”,也称为问答法,分为四步: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

选项C,发现法,通常称作发现学习或问题教学法,就是让学生通过独立工作,自己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掌握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

选项D,昆体良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以培养雄辩家为宗旨。昆体良提出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善良是第一位的,在雄辩术上达到完美境界是第二位的。

综上所述,苏格拉底采用的是问答法,故本题选B。

16.下列说法或做法中,不符合现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关爱学生”规定和要求的是( )。

A.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B.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D.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16.【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和核心,具体要求为: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故选项ACD说法正确

教书育人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选项B体现的是教书育人,说法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选B。

17.认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内在学习的愿望,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这是布鲁纳提出的( )。

A.动机原则 B.结构原则 C.程序原则 D.强化原则

17.【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布鲁纳的教学原则。

选项A,动机原则。所有学生都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

选项B,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选项C,程序原则。教材的难度与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必须针对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及认知表征方式,做适当的安排,以使学生的知识经验前后衔接,从而产生正向学习迁移。

选项D,强化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通过反馈使儿童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并使他们逐步具有自我矫正、检查和强化的能力,从而强化有效的学习。

题干为动机原则的概念,故本题选A。

18.根据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分类,儿童认识了书本、彩笔、橡皮泥,这属于是( )。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技能学习

18.【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选项A,符号学习,又称代表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也包括非语言符号和事实性知识的学习。

选项B,概念学习,即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选项C,命题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掌握由几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复合意义。其复杂程度高于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必须以概念学习和符号学习为前提。

选项D,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题干中,儿童认识了书本、彩笔、橡皮泥,属于符号学习当中的词汇学习。故本题选A。

19.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启示教育、教学工作应( )。

A.扬长避短 B.分阶段教学 C.抓住关键期 D.循序渐进

19.【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选项A,互补性是指个体在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重视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选项B,阶段性是指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选项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选项D,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的发展过程。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综上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要做到扬长避短,故本题选A。

2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下列哪项不是学生应当履行的义务?( )

A.遵守法律、法规

B.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C.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D.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20.【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

(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六)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综上所述,选项ABC为学生的义务,选项D是教师的义务,故本题选D。

二、多项选择题

21.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学校教育是个性化社会化的途径,学校教育主要通过( )等方面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A.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B.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C.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D.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21.【答案】AB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人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思想意识成为支配人行为的内在力量。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职业是社会化的集中体现。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综上所述,选项ABC属于教育个体社会化的功能,选项D属于教育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故本题选ABC。

22.教师威信是由教师的资历、声望、才能和品德等因素决定的,一旦形成,会对教学活动产生促进作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下列途径中有助于建立教师威信的有( )。

A.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B.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C.注重良好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D.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22.【答案】ABC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师威信。

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有以下: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基本条件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6)积极投身学校教育实践活动

综上所述,本题选ABCD。

23.下列选项中,属于影响教育目的确定的主观依据是( )。

A.人的价值选择 B.人的观念

C.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D.人性假设

23.【答案】AB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有: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选项ABD均属于人们的教育思想,属于主观依据。选项C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客观依据。故本题选ABD。

24.下列关于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说法,正确的有( )。

A.显性课程是有计划、有组织的

B.隐性课程的随机性强

C.学生通过显性课程获得的一定是系统的学术性知识

D.学生从隐性课程中获得的一定是态度、价值观等知识

24.【答案】A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课程的类型。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是两种不同的课程类型,其性质、特点、功能各不相同。显性课程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师生自觉参与其中,而隐性课程是非计划、非预期和无组织的,随机性强,是师生不自觉地流露和接受的。学生通过显性课程的学习,获得系统的学术性知识,但学生从隐性课程中获得的更多的是非学术性的知识,是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等等。

综上所述,本题选AB。

25.一般认为,学生品德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25.【答案】ABC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品德的心理结构。

选项A,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选项B,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选项C,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选项D,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故本题选ABCD。

三、案例分析题

26.【材料】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子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

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这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头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近孩子,对孩子进行了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

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戴尔・卡耐基。

根据上述给定材料回答:

(1)你心目中的“坏孩子”和“差学生”是怎样的?

(2)这个故事给你哪些启发?

26.【参考答案】

(1)根据材料可知,“坏孩子”和“差学生”是典型的后进生。后进生是指那些在学业成绩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均暂时落后的学生。后进生典型特征:求知欲不强,学习能力较低,意志力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卑,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材料中的孩子就属于典型的后进生,但结合材料来看,后进生只是暂时落后,只要经过良好的教育,后进生也是可以有所发展,最终成才的。

(2)看完这个故事,我深感对于后进生的教育要讲究方法,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①“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材料中继母从孩子的日常表现在挖掘孩子的闪光点,看到了学生聪明的优点,以此着手,真正的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②了解和研究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材料中,继母并没有因为孩子父亲的观念而对孩子有所偏见,而是在自己观察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学生长处,主动引导学生,孩子最终才能成才。

③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认识到学生是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的。材料中继母真正认识到了学生发展的潜能,相信学生会有所成就,对孩子抱有较高期望,孩子最终才有了自己的一番成就。

④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材料中继母根据学生的个性,发现学生的长处,选择恰当的方法,积极引导,孩子最终成为的企业家。

(责任编辑:李明)

直播公开课
网校师资
会员免费专区
会员特惠专区

日利奇之5-20下,学生用户胡

  • 年度会员年度会员 ¥68
  • 终身会员 ¥198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好课免费

人工咨询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华体会(中国)有限公司官网,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华体会(中国)有限公司官网,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华体会(中国)有限公司官网,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华体会(中国)有限公司官网,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